井冈山大学·梧桐树下-井冈山大学师生交流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查看: 2336|回复: 0

[青春回忆] 【校庆60周年】从分院到师专:建校初期的回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16 22: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口述:原江西师院井冈山分院、吉安师专副书记黄承裕

采访:李目宏姚耀飞 整理:李目宏 李梦丽

我是1973年调到吉安师范工作的。到1984年6月,吉安师专的新校区基本成规模了,我便离开吉安师专,调到了江西中医学院。期间,作为班子成员,我参与了开办江西师范学院井冈山分院以及后来吉安师专河东新校区的建设。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参与一所大学的开办,是很难得的。所以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

聚才

1977年秋天,为了适应打倒“四人帮”、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全国恢复高考的新形势,省里决定在各地市开办一所大学。这所大学就是在吉安师范的基础上开办,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师范还继续办,新办的大学叫江西师范学院井冈山分院。

要开办一所大学,首先紧要的问题就是师资。确定要办吉安分院后,我们从全地区选拔教师,选拔人才。当时是从全区各中学调,征调那些老井大的教师和优秀的中学教师。比如,我们的数学教师吴书勤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永新中学教书,当时学校都不肯放的;数学教师项正清也是北京大学毕业;中文教师施民权和吴宗海是南京大学毕业,两位原来在中学教书,后来又在吉安师范;彭礼贤和妻子陈淳清是西北师院的毕业生,龙霖是武汉大学的;此外还有东北师大、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的毕业生等。由前期选调来的教师组成的整个队伍是很好的,当时省教委来了解,范毅书记让我一个个介绍他们的学历、从哪里调来的等信息,省教委对我们的教师队伍很满意。

那个时候,学校为了稳定教师队伍,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他们的爱人、家属都尽量安排。像数学老师曾青锐的爱人在吉安市一个单位上班,就调到学校奶牛场养奶牛。奶牛场的奶牛还是我儿子到江西省农业厅找人弄到的,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奶牛场就没有了(我走的时候还有)。历史老师肖达珊是永丰调来的,学校就把他的爱人分到学校图书馆去管理图书。数学老师陈彦鑫的爱人以前在永新垦殖场,学校就把她调来搞绿化。总之,学校当时尽可能根据每个老师爱人的具体情况去安排,还有的去了幼儿园,后来学校办了附属小学,也安置了一些老师家属。

校办工厂的刘群芳老师是学音乐的,就搞风琴生产,后来他到师范后还是搞风琴。他爱人也是学音乐的,当时学校没有幼儿园、托儿所,她一上班就只能把孩子锁到房间里。

刚建校时,师范有个农场。那时老师们对办农场很积极,夏天放暑假了就去割稻子。把谷子碾成米,一个老师家分几斤,当时粮食是定量供应,往往不够吃,能分点粮食大家都很高兴。原来的单位好像一个家,老师们的吃喝拉撒睡,领导样样都要管的。

学校初办时,学生的学习是很积极、很勤奋、很刻苦的。1977、1978级的学生多半年龄都很大,有的甚至结了婚、有了孩子,但是他们学习的热情都很高。比如1977级,当时原计划招生4个班,但是考生分数很高,于是数学就办了两个班,实际一共是5个班,分别是数学、英语、中文、理化。

选址
定了办井冈山分院以后,接下来就要确定分院的校址。当时对选校址有几种意见:一是在师范校园内建高楼,把师范搬出去。因为师范有永新分校、吉安分校、泰和分校、吉水分校几个分校,把师范搬出去在师范原校址办大学。但这个方案被大家否定了。一致认为这个地方太小,没有发展余地。还有一种意见是在白鹭洲中学的校址上办,历史上这里建过有名的白鹭洲书院,但是大家也不同意,认为白鹭洲中学就这么大点地方,怎么发展是个问题。讨论来讨论去,最后确定到河东(现吉安市青原区)办最好。河东当时田不多,是荒的,发展余地很大。当时支持我们到河东办校的有两位领导:一位是吉安行署副专员肖须知;一位是吉安地区教育局长刘吉汉。最后决定到河东去办学校,现在看来,选择在河东建校是对的,有远见,给以后的发展留下了充足的余地。

当时河东什么都没有,连一个单位也没有。我们去了以后才慢慢发展起来。校址面积要了560亩,气魄很大。要知道当时北师大校区也才500多亩。主要是考虑长远发展。当时征地一共花了9万多元,是我从省计委拿的批文(1978年)。现在学校面积已经是几千亩了。

肖专员对办分院很重视,他长期在吉安工作,对那里很熟悉,也很有威望。他拍着生产队长的肩膀说:“办大学、培养人才,要支持啊。”当时的地区教育局长对学校也很支持。

新校址定了河东,还要办手续、建学校。老井大虽然在1958年开办,但后来到了1963年就下马停办了。新形势下怎么办大学,我们没有经验,当时我们还专门去了赣南师专取经、学习。

当时学校的发展规划,范毅书记考虑得多。我们参加讨论时,都觉得他的思路很好。那个办公大楼现在还在用,可见他的眼光。1981年,当时的省教委计划处处长到我们学校来考察调研,对学校的规模是很满意的。

搬迁
新校建设搞了两三年,到1981年,有了办学的最基本条件,中文科才上去,是第一批。

当时新校的条件很艰苦,只是盖了办公大楼、一栋教学楼、一栋教师宿舍和几栋学生宿舍楼,吃饭的地方都没有,只有厨房。学生、老师都在露天吃饭,下雨时都是打着伞去打饭的。教师宿舍的窗户没有装玻璃,都是钉板子的。当时山上很缺水,学生用水要去一个有泉水的地方排队打水。校园里只有黄泥巴路,“天晴一块铜,下雨一包脓”。雨天路滑,很多学生、老师、干部、职工都摔过跤。当时抚州分院到我们学校来参观,其中有个领导一脚踩下去,鞋子陷进黄泥巴中拔都拔不出来。

1981年第一批学生搬上去时,学校领导层里分了工,派我和刘林祥两个先带队上去。当时孩子仍在下放,我也没什么牵挂,就上山去了。由于主要是中文科的学生上去,所以中文科的负责人吴宗海、容敬臻等也每天上山,夜晚轮流值班。还有几位中文科刚留校的年轻老师也搬到山上,协助管理学生。

建校时候教职工都吃了苦。1979年以前,给学生安排的劳动很多,挖坡、填坑、修路、掘水塘,很辛苦。1979年以后就好了一点。后来办校条件转好,还配备了校车,教职工住在吉安市内,上下班都有校车坐。当时校车只是送领导和老师去上课,因为老师都住在山下。住在山上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到1982年上半年,正式成立吉安师专。当时还开了大会,在借用的吉安有线电厂的大礼堂里召开。

难忘的人和事
办学上,学校创始人范毅书记算是教育家。他从白鹭洲中学的校长到1958年办井冈山大学,井大撤销后,1963年他被调到吉安师范。“文革”期间他下放了很短的时间后,又回到师范担任主要领导,接下来办分院、办师专。

总抓学校工作的是范书记。抓学校管理的校领导还有刘紫垣;管后勤的领导是黄本堂、郭光镜,但是师专时他们没上去(新校区)。姜文彬是副院长,师专时也在。肖理达副院长是后调来的,他们都教化学。教务长是王水泉,现在北京。

在师专工作了那么多年,我总的感觉是在建校过程中老师、学生的热情很高,挖山、平地都参与。学校领导班子也很团结,范书记对整个建校规划全盘把握,大的方面他提出来,经过充分讨论后,他再做总结。

因为是草创,也有很多时候碰到很多困难。学校要扩大招生,地区有的领导就不太同意我们招那么多。我就找地委副书记范震说,学校多招一百个学生,也不用地区拨钱,都是省里拨;地区无非是吃粮,还有家属安排嘛。我记得七八级招了400多人,七九级就少了,300多,中文两个班、数学两个班、英语一个班。

因为我50年代就在地委宣传部工作,对地委大院熟悉点,所以范毅书记有什么对上打交道的事都安排我去做。有的时候也碰到领导不同意的,但是经过反复说明道理也解决了,尤其是招生的问题。

办学当中,教务处长王水泉花了很大的精力。他是教物理的,北师大毕业,后来下放到内蒙古,“文革”时可以回老家,他就回了安福县。后来调到分院。

1997年,师院20周年校庆时我参加了。最后一次去是2000年,后来就没去也没联系了。如果要我对母校说一句话,那就是:发扬井冈山精神,大力培养人才。

(约稿:彭犀帧)


上一篇:2018年度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拟立项资助推荐名...
下一篇:【校庆60周年】大跃进浪潮中读井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感谢你们|成长历程|关于梧桐树下|井冈山大学梧桐树下
梧桐树下--十一年相伴。将那些只言片语铭记在时光的轨迹里;当岁月都已失去,偶然与过往相遇,我们还能哼唱出年少的旋律。

GMT+8, 2024-3-29 08: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12-2024 wtsxia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