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大学·梧桐树下-井冈山大学师生交流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查看: 1872|回复: 0

[青春回忆] 【校庆60周年】老井大的那些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3 14: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60级师范学院  罗润英

母校井冈山大学建校60周年,校友会积极组织编撰《井冈山大学甲子撷忆》文稿,给了我若干页回忆往事的篇幅,心存感激,又心绪不宁。毕竟,从进入井大求学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58年,唯恐流年会冲淡记忆,回忆不出当时的真情实景;更担心思维的触角不够敏锐,洞察和提炼不出本来就如金子般的老井大的峥嵘与辉煌,故而曾有推却之意!但转而一想,井大成立60周年华诞可喜可贺,60周年的历程艰辛坎坷,60周年的成就可圈可点,作为学子,不说点什么,哪怕是一丁点,还真有不恭、愧疚和亏欠之意!想到此,遂毅然决定追忆一下我印象中的1960—1963年老井大那段如歌岁月和芳华流年。往事如烟,思绪就像赣水的波澜涌上记忆的沙滩,荡涤着渐行渐退的流沙,露出几块闪现波光的雨花石,那是镌刻着老井大故事的雨花石……

艰苦条件锤炼人
1958年,吉安地委和行署按照上级教育布局的要求,创建了吉安工学院、吉安农学院、吉安医学院和吉安师范学院,校址设在吉安城南赣水之畔的神岗山。1959年根据上级要求,这四所学校合并组建成井冈山大学,重新选址,建在吉安市城北的东门城乡接合部原吉安柴油机厂。老井大校园呈环状形,东邻赣水之滨,南靠吉安城区,西连螺子山峦,北依罗浮小溪。

1960年开春,有一群正值芳华的师范生涌进了尚在建设中的井大,他们用好奇的眼光观察着没有高楼的校园、没有大树的坡地、没有硬化的道路,他们指指点点、叽叽喳喳,议论着、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勾勒未来三年的青葱岁月。他们中的一员是我。平心而论,农村走出来的我,尽管对于土坯房、茅草屋司空见惯,但老井大离我心目中怀望多年的象牙塔似的大学形象,是有距离的。

住宿条件艰苦是不言而喻的。几十个学生住在大教室里,即使内务环境抓得很严,有时也难免有像坐闷罐车的感觉。同学们也常常相互嬉戏调侃:老丁的脚最臭,小花的鼾声像“打雷”……“财神爷”——老鼠有时也会来偷听一下我们睡前的谈论,它们发出的叽叽吱吱的声音,应该就是对我们讨论内容的肯定或否定。印象中有脚趾头被鼠啃咬的个案,带给我们好一阵子的恐慌。为了加强内务管理,班主任戏说不卫生就会被老鼠咬的故事,至今记忆深刻,也着实起到了促进改善个人卫生的作用。老师们的宿舍是一排红砖砌成的很整齐的二层小楼,单身教师5—6人集体住在一间,有职称的教师或夫妻俩同为教师的可分一间10—12平方米的住房。印象中教师宿舍辉映出来的橘红色灯光连成一片,是校园中一道不错的夜景。

如厕条件是令人尴尬的。主要是厕所的蹲位比较少,下课或晨起,排队解决个人问题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同学们都互相鼓励说要练好“内功”,以防“不测”。我很是赞许国家现在实行的厕所革命的政策,细微之处显现大手笔,真是件改善环境、惠及民生的大好事。

洗漱条件是很搞笑的。用水极不方便,全校只有大礼堂外墙侧面装了几个水龙头,且经常限时供应,要想用上,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同学间相互借水一用,成为互相帮助、增进友谊的生动实践!为解决洗漱困难问题,师生们下课后自发到东门罗浮小溪中洗漱和洗衣,印象中有夕照下的波光粼粼、有学生们的嘹亮放歌、有妇女们的家长里短,还有教授们的交流切磋。溪水流淌,缓入赣江,夕照螺峰,倒影在美丽的磨盘湖中,辉映成趣,引来我们无限遐思和联想,那真是一片好景致!要说低碳生活和节能,那时的我们可真是实打实的“低碳节能标兵”!

温饱问题是基本能解决的。60年代初,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苏方撤走专家,要求还贷,国家处在极度困难之中。政府每月提供给我们30斤口粮,特殊专业32斤,感觉当时大学生们能填饱肚子就很不错了。肉类在当时自然是稀缺资源,没敢有过分奢望。记得有时在菜中偶尔发现一块大点的肉,就会在心中泛起一阵激动,表现在言语上的往往是下意识的一声惊呼,表情上则是一脸的惬意,似乎比中万元大奖还幸运!记得有一段时间是安排吃桌饭,10个人一桌,集中用餐,同学们排队打好饭,端坐下来后开始用餐,一碗饭吃完去盛第二碗时,木桶中往往已经没饭了,于是,饥饿迫使同学们大都练成了囫囵吞枣的“硬功夫”,吃饭速度之快惊人!装饭也要讲技巧,第一碗不宜装满压实,否则肯定没有装第二碗饭的机会;第一碗要少装,快速吃完后,第二碗饭再装满压实,方可有多出大半碗的收获。想来好笑,吃饭也会吃出“方法论”!节约粮食已然是全体学生的自觉行为,每个人吃饭都是颗粒不剩,泔水桶都不需要设置,因为没有什么废弃的食物,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光盘行动”。

初创时期的井大,条件尽管是那样的不尽如人意,但教师们立德树人的风范和学子们不怕艰苦、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言行举止,至今令我印象深刻。老井大为吉安乃至国家培养的人才和做出的贡献是不应该被忘却的!我以为,正因为有如此艰苦的条件,才更能激发出学子们改变国家和学校面貌的情怀,才更能培育出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坚韧品格,才更能涌动出不忘初心、天降大任于斯人的社会担当。正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西南联大的人才培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井大又何尝不是呢!

严格管理规范人
老井大的管理是严格有序的。记忆中,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在实践中不断地修订和完善。记得有天深夜,住在大教室的女生被一个不明原因窜进来的人影吓得哇哇大叫,一夜间传遍全校。最终,学校也没调查出人影是男生还是女生,但此事引起了学校的高度重视,随即出台了诸如晚上睡觉要关好门窗、晚上不能单独外出、不经请假不准擅自离开学校、不准去江河中洗澡等若干规定,有效地规范了学生的行为。

在校期间谈恋爱是要受到处罚的。人有七情六欲,在校期间不准谈恋爱,虽然在现在看来很不近人情,但在当时,学生们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也平静地接受了这种管理规定。校园里男女过分亲密的举动极为罕见,否则一时间就会传遍全校,当事人可能就像犯了天条一样,成为众矢之的,领导、班主任、学生干部会如临大敌,蜂拥而至地对其进行约谈,严厉批评。印象中谈恋爱的“地下工作者”极为个别,大胆一些的也不过是眉目传情而已,更多的是那种心中默想的暗恋。记得有位品学俱佳的男生暗恋同班的一位女生,不敢也不能表达,就以写信的方式来表达和排解内心的相思之苦,但又不敢寄出,直到毕业时,他才鼓足十二万分的勇气将100封未发出去的信,一并送给了他心中的女神,女孩为之动容,但最终还是无奈、甚至是无情地拒绝了这突然降临的爱恋。因为北上的列车要带女生去一个保密的单位工作,而南下的汽车则将载着男生到一个新的城市。天各一方,距离和不对称的信息使他们不可能成为眷属,只能斩断情丝、怅然惜别!

严格守纪,着装正统是普遍的。老井大的学生们给我的印象是平实、淡定、守纪、刻苦。每天的点名签到制度执行得很到位,迟到和早退现象非常少见,学生是不允许喝酒和抽烟的,而打架斗殴的事件在印象中似乎是个空白。老井大的男生着中山装最为普遍,印象中也很是得体和帅气。女生着列宁装是最为时尚,双排扣、大翻领,特别的精神。校园中也少有那么几位着列宁装、穿皮鞋的,尤其是打着猩红围领的漂亮女生,按现在的话说,这些同学的颜值和回头率是蛮高的,她们成了校园的移动亮点,领跑了校园的服装潮流。

由此我想到,老井大严格的管理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好路子。一如树苗的生长,从小就应该扶正、修剪、养护,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否则就可能长成畸形之树。真要感谢老井大的严格管理,使我们日后成为行为规范和对社会有责任的人。

品行教育陶冶人
1961年,井冈山大学发展到了高峰期,全校有12个系科,24个班级,五层的新教学楼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其中有80间教室和实验室。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在不断地添置,教学条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印象中教师队伍的壮大是明显的,老师们潜心治学、立德树人的风范让我至今记忆深刻。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在当时是这样的形象:身着中山装,头戴呢料帽,兜插两支笔,手拿讲义夹,说话抑扬顿挫,举手慢条斯理,当时觉得他们特有“派”。

庄严的升国旗仪式是令人难以忘怀的。晨起,阳光洒满大操场,我们整齐列队,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那宏大的场景在我记忆中留下很深的烙印。每当国歌响起、国旗升起的时刻,总有无限崇敬的情愫涌上心头,使我心动砰然、呼吸加快,油然地焕发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认同。

思想讨论会是经常进行的。学校常组织各班级开展各类专题讨论和班会,例如对国家时局和经济困难问题的讨论,要求大家统一思想认识,困难是暂时的,前程是光明的。还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讨论,忆苦思甜活动的比对,端正对新旧两重天的不同社会制度的态度。

课余活动是比较丰富的。学校大礼堂是大会和娱乐活动开展的场所,同时也附带了用餐的功能。印象最深刻的是周六晚上学生会组织的交谊舞会,老式留声机播放出舒缓曼妙的乐曲,师生们在此听着音乐,踩着节拍,跳着交谊舞,那着实是个令青年学子们心动的地方。虽然没有闪烁的霓虹灯,更没有高档的立体声,但人们可以在那里轻松地交谈、愉快地曼舞、优雅地欣赏,温馨、和谐、浪漫的气息弥漫校园。每天早上集体做广播体操和跑步是学校常态化的规定动作,大家很自然地接受。晨读和晨练使我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对日后的工作影响深刻。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得井然有序,记得有诗词协会、朗诵协会、歌咏协会、舞蹈协会、书法协会等,似乎大多数人都会参加一个协会。其中参加歌咏协会的人数非常之多,印象最深的歌曲是《让我们荡起双桨》,那明快的节奏、荡漾的小船、美丽的绿树、白塔和红墙,激起了我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更激发了我们追求和实现人生目标的斗志。

建校劳动是我们必修的课程。老井大有两个校办农场,一个在校本部附近,另外一个在吉安县固江乡。学校安排每学年新生两周、老生一周的劳动。记忆中参加农场劳动是件令人兴奋的事情,除了可以暂时抛开繁重的学习任务,更多的缘由是可以放飞思绪,亲近自然,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回溯农场劳动,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迎着朝霞、荷着锄头、走向田间去劳动的一幅幅剪影:同学们个个意气风发、青春阳光,浑身充满了未来新中国建设者的豪迈与自信!极富节奏的劳动号子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那铿锵有力、坚定执着、充满力量的声音,至今回想起来依然是那么的催人向上!学校坚持开门办学,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让我们树立了劳动观念,接受了劳动教育,贴近了劳动群众,体验了劳动光荣,建校劳动课真是一门很接地气的课程。它不仅使我们掌握了劳动技能和知晓“盘中餐”的艰辛与不易,更增进了我们对土地和农民的了解和感情,对大学生们的未来影响深远。

现在的人看这些,似乎没有什么高大上,都是一些老套路,但我以为老井大组织开展的这些活动和教育,对于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我们,是那么的有板有眼、有声有色和有滋有味,对于我们的成长影响深刻、意义深远!在这些活动和教育中,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品行得到陶冶、友谊得到发展,爱意由此萌生……

记忆的流沙在无尽地流淌,但冲刷不尽我对老井大的眷恋!这就是我心中永难忘却和无限景仰的老井大!

(约稿:彭犀帧)


上一篇:摄影征集令|我眼中的校庆最美瞬间!
下一篇:翠湖悦读|沈志平:一路平仄伴春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感谢你们|成长历程|关于梧桐树下|井冈山大学梧桐树下
梧桐树下--十一年相伴。将那些只言片语铭记在时光的轨迹里;当岁月都已失去,偶然与过往相遇,我们还能哼唱出年少的旋律。

GMT+8, 2024-3-29 22: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12-2024 wtsxia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