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大学·梧桐树下-井冈山大学师生交流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查看: 2295|回复: 0

[校友风采] 【校庆60周年】回忆初创期的师专英语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5 11: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永吉

1970年八月,我从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经国家分配,告别了生我养我的故乡上海,来到江西省乐安县戴坊0484部队后勤部农场接受解放军再教育。一年零四个月后再次由组织安排到井冈山地区教育学校任教,从此开始了我在革命老区吉安工作和生活的历史。

1976年的金秋十月,党中央顺应党心民心,一举粉碎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为中国这艘巨大的航船拨正了航向。当时,“文革”刚刚结束,百废待兴。教育战线同别的战线一样,需要拨乱反正,需要重整旗鼓,需要加快发展。吉安是革命老区,教育事业本就不够发达,加上“文革”十年欠账较多,许多地方校舍简陋,师资缺口很大,中学英语师资尤为匮乏。对此,我们许多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无能为力。

1977年下半年,党中央高瞻远瞩地做出了恢复大学招生的决策,省政府随即于10月发文决定成立江西师院井冈山分院,院领导和教职工基本上是地区教育学校的原班人马,年底就开始招收77级专科学生。这一决定犹如一场春雨滋润了我们的心田,使我们深受鼓舞。我们看到了希望,看清了前进的方向。我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该校英语科的一名教师。

英语科初建时,办学人员和设施都严重不足,可以说完全是白手起家。那时我们总共才四名教师,分别是彭开明、蒋怡乐、李家祥和我。至于教学设施,我们连一台录音机都没有,更不用说语言实验室了。图书资料也近似于零。

1978年3月,77级英语专业30名新生来校报到。这些学生中,半数以上都是插队或回乡的知青,年龄大的就比我小一两岁,有的已经为人父母了。由于“文革”的原因,他们没能在二十来岁时上大学。现在一旦重获机会,他们身上那种渴望知识,渴求文化的强烈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记得第一天上课时,我一走进教室,就发现三十名同学早已安静地端坐在各自的座位上。看着他们满怀期盼的眼神,我的眼眶湿润了。互相问好后,我就抖擞精神正式开始上课。令人遗憾的是,我只同他们一起度过了短短的一周时间。

三月中旬,我接到省政府有关部门的通知,要我立即赶到农业部报到,准备出国担任中国援外专家的翻译,履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义务。我三月下旬抵达北京,在接受了近一个月的学习培训后,于四月底乘飞机经巴黎转机,最终抵达西非的冈比亚共和国。在那儿我和使馆经参处的同志以及专家们一起度过了两年令人难以忘怀的战斗岁月。1980年6月初,我圆满完成了国外的任务,回到了我梦萦魂牵的学校。

回校后得知,英语科已成立了党支部,全面领导科里各项工作,由陈勇老师任书记。学校还千方百计从各处调来了周金云、李余文、王颂平、刘阅盛和祝颂恩等数名英语教师,加上原有的几位,已基本能够应付各门课的教学。尤其令人欣慰的是,77级英语班的学生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发愤学习,已经顺利毕业,其中品学兼优的陆惠芳、韩晓方、胡启明和郭雪华四位同学还被留校任教。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英语科增添了新生力量,从此我们可以大展手脚,干一番事业了。然而我们的困难依旧不小。

首先遇到的是办学经费严重不足。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经济实力不强,财力不够,对教育的投入难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英语科的图书资料和教学设施非常欠缺。77级一些学生曾对我说起,他们当年上听力课时,由于没有语言教学设施,授课老师只能用电唱机播放英语灵格风唱片,让学生跟着模仿。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三十名同学硬是发扬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最终出色地完成了学业。

1982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吉安师专正式成立,英语科从此改为英语系。在此后的几年里,英语系每年的教学行政经费一直维持在区区两千来元。但我们理解,国家有困难,我们必须勤俭办学,钱少就得一分当作两分用。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自己建造了语言实验室。除了中央控制台必须全套购置外,其余部件都是零碎购买,然后自己动手安装。当年购置整套语言实验室设施要一万元,而我们自建的语言实验室的费用可节省一半左右,使用效果却相当不错。此外,我们还建起了系图书资料室,每年教学行政经费中的大部分都用来购买各种图书和有声资料。就这样艰苦奋斗了几年,到1988年10月我调离吉安师专时,我们英语系已拥有两个语言实验室,各种图书资料数千册,基本上满足了教学的要求。

二是教材方面的问题。我们在教材选用上遇到了不少难处。当时外语教材建设刚起步,质量高的教材屈指可数,可以选择的范围不大。我系开设的精读、泛读、听力、口语、翻译、英美文学史、英美概况、英语写作、英语教学法等主要课程分别采用北外、上外、华东师大、河南大学等高校已经出版的教材。这些教材较新,但不足之处是系统性不够,质量也参差不齐。但我们没有选择,只能“捡到篮里就是菜”,直到多年以后这一状况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记得我当时担任了几届学生的英语听说课,在授课过程中发现使用教材的许多不足之处,但一时又找不到别的替代教材,于是只能自己设法解决。为了让学生听到标准地道的英语,我每天利用从国外带回的那台飞利浦收录两用机录下当天的VOA和BBC英语新闻广播,自己编辑,选用一些比较客观、没有明显政治倾向的材料,拿到语言实验室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复述所听内容,反复练习。然后打印出来,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还有不少材料选自VOA的《Words and their Stories》和《Science and Agriculture》等节目。这些补充材料深受学生欢迎,对于提高学生听力、培养他们正确的语音语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一年多前的一次师生聚会上,一位当时的学生还专门提起,当年他就是在我任教的听说课上,从这些外台广播材料中学到了标准的英语语音,养成了收听英语广播的习惯,并且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是师资力量薄弱。英语系刚建立时,我们只有三五个人来七八条枪,仅能勉强应付教学。随着授课班级的增多,师资安排就显得捉襟见肘了,至于科研工作则根本无从谈起。这种被动情况必须尽快改变!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学校通过地区教育局调入张小文、王丽芳两位老师,并经由省内外各大学毕业生分配渠道陆续引进和选留了周健、詹国元、苗根成、曾江、肖彬彬、刘传珠、李雄、段冬生、吴松初、龚晓明、黄薇、温美昕、陈小曼、胡晓梅、郭富强等十几名青年教师,初步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以中青为主,知识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师队伍。

为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系里在师资不太宽裕的情况下,选派了多名青年教师赴北外、南京师大、上海师大等省外高校助教进修班学习,这些教师学成归来后大多成了系里的教学科研骨干。我们还从本系毕业生中选留了李威、刘志祥、刘智勇、蔡斌四人充实到学生辅导员、语言实验室和图书资料管理岗位。所有这一切,都为英语系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光阴荏苒,我离开吉安师专已经29年了,但我对英语系和学校的关注一直没有停止,也时常浏览井冈山大学官网,获取信息。我欣喜地得悉,我的许多老同事,还有我当时的一些学生,现在都已成了井冈山大学和外国语学院各个方面的骨干,有的还进了校院两级领导班子。而我们当初曾为之呕心沥血的外语教学也已在井大外国语学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的井大和外国语学院,发展势头正旺,前途一片光明。作为井大的老校友,我为之欢呼,为之雀跃,并衷心祝愿井大,祝愿外国语学院越办越兴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更多的合格的人才。

(约稿:彭犀帧)


上一篇:井冈山大学六十周年校庆公告(第2号)
下一篇:【校庆60周年】学校又接收了一批图书捐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感谢你们|成长历程|关于梧桐树下|井冈山大学梧桐树下
梧桐树下--十一年相伴。将那些只言片语铭记在时光的轨迹里;当岁月都已失去,偶然与过往相遇,我们还能哼唱出年少的旋律。

GMT+8, 2024-4-19 21: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12-2024 wtsxia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